欢迎进入湖南佰炼律师事务所官网!
栏目分类
律所动态
0731-89693008
提到“破产”,不少人会联想到企业关门、员工失业、债权人血本无归的惨淡场景。但在现实中,破产程序往往扮演着更复杂的角色——它不仅是企业退出市场的“安全通道”,更是保全核心资产、激活潜在价值的“隐形盾牌”。近年来的一些案例正在改写人们对破产程序的固有认知,同时生动诠释了破产程序被严重低估的“保全”价值。
一 当优质资产面临“拆分即贬值”的困局
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家影业公司破产清算案为例,该债务人主要资产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一家购物中心内1300平方米影院场地的装修及设备。场地租期届满后,出租人要求拆除装修、搬离设备并腾退房屋。若按常规执行,影院装修拆除后,上千万的资产瞬间化为乌有,还需支付高额拆除及复原费用,债权人清偿率几乎为零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传统执行程序中,债权人急于拍卖资产收回欠款,导致优质资产被“零敲碎打”。比如酒店的家具被单独拍卖,工厂的生产线被拆分出售,品牌商标与实体资产分离转让等。这些操作看似快速高效,却忽略了资产的“整体性价值”,资产因缺乏整体运营而贬值,企业多年积累的商业价值毁于一旦。
《企业破产法》第十九条规定:“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,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,执行程序应当中止。”这一条款看似简单,却为困境企业筑起了一道“防护墙”。
二 破产程序如何为资产“锁定保值”
2021年,湖南邦德利建材有限公司资金运转出现困难,经营状况急转直下。19个债权人的20笔共4000余万元债权,将这家曾经在长沙建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压得喘不过气。公司名下仅剩的一块建筑用地,市值近2000万元,若顺利拍卖,能偿还一部分债务。但该用地已被多家法院查封,按照传统执行方式,资产被拆分处置,其价值将大打折扣,债权人受偿比例也会极低。在长沙中院的指导下,管理人先进行拍卖,后续通过府院联动解决执行保全措施解除及财产过户难题。最终,该案高效完成破产清算,实现了破产财产高效处置,有效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,避免了资产因分散执行和不合理处置而贬值。
回顾北京海洋馆的案例,亦是生动诠释了这一机制的价值。这家负债21亿元的企业,在破产前已被多家法院查封资产,水族馆的生物养护、场馆运营都面临中断风险。一旦进入分散执行,珍贵的海洋生物可能因养护中断死亡,场馆设施被拆分贱卖,最终债权人能拿回的资金不足5%。但破产程序启动后,所有执行措施紧急叫停。管理人首先确保海洋馆正常运营,门票收入成为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;随后将场馆运营权、品牌价值、生物资产打包评估,最终以整体转让方式吸引投资方,实现资产溢价1.2亿元,普通债权人清偿率达37.6%,307名员工全部妥善安置。
三 三个维度体现破产“保全”价值
1.时间缓冲:中止执行给资产处置留出合理周期,避免“紧急抛售”导致的价值折损。
2.遏制“抢食式执行”:在破产程序中,所有债权人按法定顺序公平受偿,既防止个别债权人滥用优先权,也杜绝债务人转移资产逃债,维护了市场经济的“信用底线”。
3.整体运营:维持企业核心业务的连续性,让资产在运营中保持甚至提升价值。
结语:
破产不是终点,而是价值重构的起点!